X

news center

新闻资讯

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安全性

2023-01-11 22:25:26

钢结构连接设计通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

 钢结构施工因涉及高空作业、重型构件吊装、焊接作业等高危环节,安全风险较高,需从人员管理、设备管控、工序规范、环境监测、应急保障五大核心维度建立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,具体措施如下:

  一、人员安全:从“培训到防护”的全链条管理

  人员是安全管理的核心,需通过“岗前准入+过程监督”杜绝人为失误,具体包括:

  严格岗前培训与资质审核

  所有施工人员(尤其是起重工、焊工、高空作业人员)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,无证人员严禁参与高危工序;

  施工前需开展专项安全培训,内容包括钢结构施工风险点(如高空坠落、构件碰撞、触电)、应急处置流程、设备操作规程,培训后需通过考核(理论+实操)方可上岗。

  规范个人防护装备(PPE)佩戴

  高空作业(2米及以上)必须佩戴双钩安全带(且需“高挂低用”,挂钩固定在牢固构件上,禁止挂在临时支撑或未固定的钢构件上)、防滑鞋、安全帽;

  焊接作业需佩戴防强光面罩、绝缘手套;机械操作(如切割机、钻孔机)需佩戴护目镜、防尘口罩,杜绝因防护缺失导致的烫伤、触电、粉尘伤害。

  建立人员动态管控机制

  施工现场实行“实名制考勤”,记录人员进出时间及作业区域,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吊装区、焊接区等危险区域;

  高空作业人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(尤其是高血压、心脏病等禁忌病症筛查),禁止身体不适者参与高危作业。

  二、设备与材料:从“进场到使用”的全周期管控

  钢结构施工依赖起重机械、焊接设备、临时支撑等,需通过“进场检验+日常维护”消除设备隐患:

  起重设备(核心风险点)专项管理

  塔吊、汽车吊、履带吊等起重设备进场前,需核查设备合格证、年检报告,严禁使用超期未检或性能不合格的设备;

  吊装前需核算构件重量(避免超载,超载是起重事故的主要原因),检查钢丝绳、吊钩、滑轮等部件的磨损情况(如钢丝绳断丝数超过标准需立即更换);

  吊装过程需设专职信号工(持有效证件),采用旗语或对讲机指挥,严禁在吊装半径内站人(设置警示区并拉警戒线),遇大风(风速≥6级)、暴雨、大雾等恶劣天气,立即停止吊装作业。

  焊接与加工设备管理

  电焊机、切割机等设备需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,避免漏电;电缆线需架空或穿管保护,严禁碾压、破损;

  氧气、乙炔瓶需分开存放(间距≥5米),远离火源(距离明火≥10米),使用时需安装回火防止器,避免气体泄漏引发爆炸。

  临时支撑与脚手架安全

  钢结构安装时的临时支撑(如钢柱、钢梁的临时固定支架)需按设计方案搭设,采用合格的型钢(严禁用废钢或非标材料),支撑底部需垫钢板(增大受力面积,防止沉降);

  脚手架需与钢结构可靠连接(避免晃动),脚手板满铺并固定,外侧设防护栏杆(高度≥1.2米)和挡脚板(高度≥18cm),严禁超载堆放材料。

  三、工序规范:从“安装到验收”的全流程把控

  钢结构施工工序(构件吊装、焊接、螺栓连接、防腐涂装)需严格按规范执行,避免因工序违规导致结构安全隐患:

  构件安装与固定规范

  钢柱、钢梁吊装时,需先进行临时固定(如用螺栓或点焊固定),确认稳定后再松开吊钩,严禁在未固定的构件上作业;

  多层钢结构安装时,需遵循“先下后上、分层固定”原则,严禁提前拆除下层临时支撑(需待上层结构安装完成并形成稳定体系后,按方案拆除)。

  焊接与螺栓连接质量管控

  焊接作业需按焊接工艺评定(WPS)执行,焊工需持证上岗,焊接完成后需进行外观检查(无气孔、裂纹、咬边等缺陷),关键焊缝(如梁柱节点)需做无损检测(UT超声检测或MT磁粉检测),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;

  高强度螺栓连接需按设计扭矩紧固,紧固顺序遵循“从中间向两边、对称拧紧”原则,紧固后需做扭矩复查(复查比例≥10%),严禁漏拧、松拧。

  临时用电安全规范

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需采用“三相五线制”,设置总配电箱、分配电箱、开关箱(“三级配电、两级保护”),开关箱需“一机一闸一漏”(每个设备对应独立开关和漏电保护器,漏电动作电流≤30mA,动作时间≤0.1s);

  高空作业的临时用电电缆需固定在构件上,避免随风摆动导致破损,严禁将电缆直接挂在钢索或脚手架上。

  四、环境与应急:从“风险预警到事故处置”的全场景覆盖

  现场环境监测与风险预警

  每日施工前需进行“班前安全检查”,重点排查吊装设备、临时支撑、用电线路、作业平台等,发现隐患立即整改,未整改合格严禁开工;

  遇大风、暴雨、高温、严寒等恶劣天气,需提前发布预警,停止高空、吊装、焊接等作业,对已安装的钢构件进行加固(如用缆风绳固定),防止构件失稳。

 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

  施工现场需配备应急救援物资:如急救箱(含止血药、绷带、担架等)、灭火器(针对焊接火灾)、对讲机(应急通讯)、爬梯(高空救援)、警戒带(隔离事故区域);

 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(如高空坠落、起重伤害、火灾、触电),并定期组织演练(每季度至少1次),确保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(如触电后先断电再施救,高空坠落先止血再送医);

  施工现场需设置紧急通道,保持畅通,严禁堆放材料堵塞,确保事故发生时人员能快速撤离。